小琉球如果沒有海龜,還剩下什麼?

文、攝影/ 黃小莫
回頭去看第一次報導的小琉球旅遊專題,才發現我第一次踏上小琉球,已經是五年前的事了,那個時候我連定置漁網、流刺網和廢置漁網都傻傻分不清楚,當時居然還寫下:「綠蠵龜最大的敵人是定置漁網!」定置漁民朋友看到應該會想封殺我,綠蠵龜在台灣是保育類,定置漁網抓到是會放走的,我當時想表達的應該是指在海中的廢棄漁網,因為綠蠵龜靠肺呼吸,如果被廢棄漁網纏到會溺死。
因為海龜溺死在廢棄漁網上,開啟了小琉球海洋志工隊淨海契機,2009年至今已淨海超過230次。(照片提供/小琉球海洋志工隊)
以前在報社當旅遊記者,出門採訪很常尋求政府觀光單位的協助,2012年左右,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不會主動推廣小琉球觀光,因為即使在五年前,小琉球的遊客量也已經太多,當時已有業者說:「潮間帶的人比生物還多!」擔心潮間帶被遊客踩平,連旅遊記者想去小琉球採訪,尋求協助都會被委婉打槍,改推薦東港。
也因此認識了東港許多好吃的美食:飯湯、肉粿、雙糕潤、蝦仁肉圓、芒果冰、烤饅頭.....等,從早到晚都有好吃的,還有最愛有去上億黃金牌樓的東隆宮拜拜,給王爺班頭打手心改運,也看著東港從一家合法民宿,到現在數十家,東港、小琉球對大鵬灣風管處而言,就像手心手背都是肉,對一個愛護那塊地方的記者而言,也是。
2012年第一次踏上小琉球浮潛看海龜後,再次踏上小琉球,已是2015三年後,我學了潛水,向屏東縣政府申請隨漁船出港下水採訪,跟著小琉球海洋志工隊一起淨海,在海中看到隨手丟棄的一塊布覆蓋在珊瑚上,就真的會造成珊瑚白化死亡,開始提醒自己盡量減少製造垃圾或塑膠的生活。而在2015年時,就已流傳著這句話:「在小琉球看『不』到龜,比看到還難!」民間淨海清網和政府3海浬內禁用刺網的政策,的確為海龜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住所。
黃小莫跟著小琉球海洋志工隊下水淨海,看見珊瑚被垃圾覆蓋的白化死亡危機。(照片提供/小琉球海洋志工隊)
2016年因為打造「小琉球綠蠵龜樂園低碳島」的計畫,與小琉球有更深入的互動,大鵬灣風管處舉辦小琉球媒體踩線團,導入減塑旅遊、友善海龜的概念。我則反思從2012、2015到2016,如果每一年的旅遊採訪,我都只是說小琉球每次浮潛、潛水可以看到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...隻海龜,每次下水就是數龜比賽的話,那似乎沒有太大意義,也會因為遊客太想看龜、追龜,而造成海龜的驚慌。
恰巧以前在澎湖認識的潛水教練朋友「島人」海洋文化工作室的蘇淮,也移居小琉球,他長期紀錄小琉球海域海龜的生活習性,以及透過臉部辯識法,辯識出了許多不同的海龜,因為海龜臉部鱗片的紋路就像人的指紋一樣,每一隻都不同,也不經意打造出海龜明星:大古、吃貨姐、刀疤......等。
跟著蘇淮下海潛水,我才知道原來看海龜真的不用追,追牠牠只會更快游走,可別以為龜都是慢吞吞的,海龜不像陸龜般笨重,海龜在海裡游得飛快的速度,人類很難跟上。而海龜也跟人一樣,有不同的個性,有的龜害羞,有的龜大喇喇的,只要牠願意,人才有機會靠近,像我就曾旁觀過吃貨姐吃海藻大餐,她忙著吃,完全不理我是否在她身旁偷看。
吃貨姐專心吃飯,根本不管後方黃小莫擺什麼動作合影。(照片提供/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)
綠蠵龜樂園、海龜明星似乎打造成功,愈來愈多人到小琉球去與龜共游,但我心中也隱隱不安,總是不斷問自己:「小琉球除了海龜,還有什麼?」一個地方若只靠單一明星物種,那生態系也不夠建全,加上現在島上民宿愈來愈多,小小6.8平方公里的島嶼,合法、非法號稱有四百多家,船班旺季拼命加班,遊客跟垃圾一樣多,若有一天海龜搖錢樹住得不爽了,一起搬家,那小琉球還剩下什麼能給遊客看?一間又一間的民宿?充滿垃圾的海洋?
因為距離台灣近,小琉球發展觀光甚早,據說以前在下船的港口邊,就能看到許多從小琉球海中敲上來賣的各式珊瑚,數十年前,聽說小琉球的海裡還有隆頭鸚哥魚群、龍王鯛、鯊魚等,經過長年的捕撈,現在小琉球海中已不復見超級大魚,潛水的朋友們都笑說:「小琉球的海洋是走到了絕境,海裡什麼都沒有了,只剩下海龜,才會開始做保育。」這玩笑話讓人聽了心酸,但某種程度上也不為過,只要你下海看看就能理解。
當地經營觀光業十多年的業者說,十多年前小琉球開始發展民宿、帶走潮間帶,每個遊客到小琉球都要去潮間帶看看,以前潮間帶的海兔多到要先移開才不會踩到,但現在要很努力找才能找到海兔,可見生態環境的轉變。大約五年前,潮間帶生態發出警訊,海龜無縫接軌,擔下了小琉球的觀光明星重擔,但遊客量、環境汙染只增不減,若是海龜不爽搬家了,那小琉球的下一個觀光搖錢樹是什麼?
幸福的我們,若是去過小琉球,會覺得「看到海龜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,而忘記了牠們是世界級的保育類,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這麼容易親近,甚至不用下海就可以在岸邊看到牠們。而小琉球是目前台灣所有離島中,外國遊客最易到達的小島,還有海龜明星,最有機會賺國際觀光財,台灣的業者和官方能不能好好的想一想, 如何提升旅遊服務品質?創造高價值的旅遊體驗提升價格?以量制價,而不是供大於求、削價競爭。
曾經生態豐富的小琉球潮間帶,因為遊客大量湧入、踩踏,生態發出警訊。
身為一個記者,為了小琉球的環境好,也許我應該撰文批判、監督政府要蓋汙水處理廠、打擊非法民宿、禁止島上餐飲業者提供一次性餐具等等,但當你理解質問每一個問題的背後,都有盤根錯節的問題得處理時,改變結構似乎變成一個太沉重且緩慢的過程,我等不及、也不夠聰明去處理結構性的議題,所以,做為一個旅遊記者,我轉而撰寫推廣友善環境、海洋的旅遊方式。
但在台灣,吐口水的人永遠比願意動手做的人多,期望政府改變、期望別人去做,總是比較容易,要自己身體力行少拿一個塑膠袋,自帶環保杯、環保餐具、友善環境的盥洗用品,彷彿就會不方便到要了他的命似的。但,旅行,其實只是換一個地方生活,並不是付錢的就是大爺。
而觀光也不一定是唯一正確的路,我曾住在小琉球島上市區民宿,每天一大早和深夜,都有遊客機車呼嘯而過,吵到真的會讓人精神焦慮。試想,我若不是一個在島上以觀光業為生的居民,我若只是一個原本就住在島上,享受小島與世無爭、慢活氛圍的居民,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家鄉變成一個被遊客包圍、踐踏的小島,會有多麼不喜歡這一切因觀光發展而起的生活改變。
海龜觀光愈發達,關於小琉球的在地文化到底是什麼?也是我一直急於了解的領域。小琉球據說是有台灣最多遠洋漁船船長的地方,小琉球也有近海漁業,島上也還有漁民,但因為觀光的聲量已全面覆蓋了傳統漁民的聲音,漁業和觀光的衝突在這兒好像比較不容易被看見,但看似光鮮亮麗的海龜島,其實還有更多更深厚的漁村文化等待我們去了解。
你知道小琉球也有箱網養殖海鱺嗎?(照片提供/李衍毅)

留言